雍正虽然有33位妃子,但实际上,只有六位妃子给他生了皇子:
雍正的元配妻子是孝敬宪皇后,她给雍正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弘晖。但不幸的是,弘晖在8岁那年就离世了。孝敬宪皇后这一生,就只有弘晖这么一个孩子。
孝圣宪皇后在王府时并不受宠爱,但她给王爷生了第四个儿子弘历,从此命运大变,一路高升。
耿氏是纯懿皇贵妃,她和孝圣宪皇后关系特别好,就像亲姐妹一样。她们俩都在康熙五十年生了孩子,耿氏生的孩子是皇五子弘昼。
齐妃,姓李,是雍正早期的妾室之一,她给雍正生了三个儿子:弘盼、弘昀和弘时。因为有了儿子,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,成了侧福晋。雍正当上皇帝后,就封她为齐妃。不过,她这三个儿子里,只有弘时活到了成年。尽管雍正的儿子不多,但他还是把弘时过继给了廉亲王胤禩当后代。没多久,弘时就被关起来,后来死了。
谦妃姓刘,是雍正皇帝晚年特别宠爱的一个妃子。她原本出身包衣家庭,老爸刘满是管领。雍正七年,她被册封为答应。到了雍正十一年,刘妃生下了雍正最小的儿子弘曕,因为生了儿子,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,被封为了嫔。弘曕这孩子,可算得上是正宗的“圆明园阿哥”。后来乾隆当了皇帝,就把刘妃尊称为皇考谦妃。而弘曕,更是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果郡王的爵位。
不管是皇后生的弘辉,还是那些妃嫔生的弘曕、弘盼、弘昼这些皇子,他们的名字里都带着个“弘”字。但奇怪的是,敦肃皇贵妃年氏给雍正生的三个儿子,名字里却没有“弘”,而是叫福宜、福惠和福沛。其他皇子都是弘字辈的,唯独年贵妃生的这三个小子不是。
这到底是为啥?
【01那个被我们误会的年羹尧的妹妹】
很多人头一回知道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,是在看那些清宫戏里,像《雍正王朝》里头有个年秋月,还有《甄嬛传》里的年世兰,她们的真实身份都是年羹尧的妹妹。
在电视剧《雍正王朝》里头,年秋月其实是胤禛为了管住年羹尧,不得已娶回家的侧室。从胤禛娶了她那一刻起,年秋月的命运就注定了是个悲剧。胤禛对她没啥感情,起码不是那种男女间的喜欢;而年秋月对胤禛也没感觉,她心里头喜欢的是邬先生。
年羹尧接了四阿哥胤禛的差事,找到了智囊邬先生,还特意安排自己妹妹年秋月去照料他。
后来,胤禛把邬先生请到了家里,让他给几个娃教书。邬先生吧,虽说表面上是胤禛家的教书先生,但实际上,他是胤禛的智囊团。胤禛遇到啥大事儿,都得找邬先生合计合计。
邬先生这人脾气挺怪,胤禛的正福晋、胤禛自己,还有老十三胤祥,他谁的账都不买,但偏偏对年秋月没辙,被她治得死死的。而且,在王府里,还是年秋月管着邬先生,两人天长日久,竟生出了情愫。
不过年羹尧一步步高升,地位直线上涨,胤禛就开始动脑筋怎么“绑住”年羹尧了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年羹尧变成自己的大舅哥,因此胤禛娶了年秋月做侧室。但说实话,胤禛心里头事业为重,对年秋月没啥感情。就连结婚那晚,胤禛都还在忙着处理公务,迟迟没进洞房。
年秋月心里头对哥哥的做法特别不满,他为了自个儿的前程,硬是把自个儿嫁给了自个儿压根儿不喜欢的人。从那以后,秋月就再也没跟哥哥见过面。
胤禛当上皇帝后,因为年羹尧打了好多胜仗,立了大功,所以年秋月就被提升成了皇贵妃。
不过年羹尧那嚣张的样子,真的惹毛了雍正,可雍正当时还不能动他,于是就把火发到了年秋月头上。年秋月虽说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,但其实并不受待见,在宫里苦撑了好几年,最后还是因病去世了。
雍正快要不行的时候,特意去见了年秋月最后一趟。年秋月心里挂着两个人,她求雍正跟邬先生说一声:“我快不行了。”同时,她也明白自己哥哥的处境很糟糕,就求雍正:“别杀我哥,给他留条活路吧!”
年秋月的一生虽然短暂,却充满了悲伤,她最终就这么走了,成了朝堂斗争中的无辜牺牲品。
那在电视剧《甄嬛传》里头咋样?
《甄嬛传》里头,年世兰是年羹尧大将军的亲妹子,她在妃子里头排第一,地位比弘时皇子的亲妈齐妃李氏还要高。她经常帮皇后宜修管着后宫那些事儿,就连雍正刚当上皇帝时选的第一批秀女,都是年世兰经手的。说实话,她在后宫里头的实际权力,比皇后还要大。年世兰自打进了王府,就独得雍正宠爱。雍正一当上皇帝,立马封她为华妃,真是疼得不得了。
年世兰在后宫里之所以能那么嚣张,全靠她哥哥在前朝立下的那些大功。
雍正宠爱的妃嫔,年世兰都视她们为对手。虽然她性格强势,但对雍正却是真心实意的喜欢。
不过,雍正和太后为了不让年世兰生下带有年家血脉的孩子,想了个法子。在年世兰怀孕那会儿,他们借端妃之手让孩子没了。另外,他们还特地给华妃用了欢宜香。那香里头麝香分量可不小,这样一来,不管年世兰多受宠,都别想再怀上孩子了。
年世兰因为老怀不上孩子,心里特别眼红甄嬛、沈眉庄她们受皇上宠爱,于是就总想办法算计她们,给她们下套。
不过,哥哥年羹尧一失势,年世兰在宫里的逍遥日子就算到头了。这时候,谁都想踩她一脚,就连以前忠心耿耿的曹琴默也背叛了她,把她干的那些事儿全抖搂出来了。结果,年世兰就被贬成了答应。她心里那个恨,全撒到了甄嬛头上,于是就找人去烧碎玉轩。
雍正帝实在受不了,下令要杀掉年世兰,可年世兰就是不肯认命。甄嬛跟年世兰说,她这一辈子都被雍正帝给耍了,连孩子的事儿都不例外。年世兰一听这话,心里头悲痛到了极点,一头就撞到了墙上,没了气息。
年世兰过世后,雍正给了她个新头衔,叫敦肃皇贵妃。有次端妃和甄嬛唠嗑,提起这事,说雍正给年世兰封的这个号听起来真逗,年世兰啥时候给人感觉老实厚道了?
剧里的年世兰跟那个谥号真的差挺多的,但说实话,历史上真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,那绝对是配得上这个谥号的。她是雍正亲自封的,独一无二的皇贵妃,而且,她还是唯一一个跟雍正合葬在帝陵里的皇贵妃。从这些就能瞧出来,年氏在雍正心里头得多重要。
在《延禧攻略》里头,乾隆在高贵妃走了之后,讲的一番心里话,其实挺像雍正对年妃的真情流露。乾隆提起,说年氏皇贵妃走的那天,皇上把身边的人都给支开了,自己在年妃的棺材前头哭得稀里哗的。要知道,皇上对后宫的妃子们,可以宠着,但真心爱上,那是万万不行的。
【02历史上真实的敦肃皇贵妃其实是雍正的挚爱】
年氏进府算是挺晚的了。在那之前,懋嫔宋氏是最先得宠的,还给雍正生了俩闺女,可惜都没养活。后来就是齐妃李氏上了位,其实宋氏和李氏一开始都是当小妾的。不过李氏长得漂亮又年轻,挺受雍正喜欢,一口气给雍正生了三个儿子。因为有儿子,她的地位也水涨船高,被封为了侧福晋。
到了康熙五十年,年氏凭借着湖广巡抚年遐龄千金的身份,被康熙皇帝亲自许配给了四皇子胤禛。进了府邸,年氏就成了胤禛的心头好,别管是侍妾宋氏还是侧福晋李氏,她们受到的宠爱跟年氏比起来,那真是差远了。
年氏在康熙五十年进了府,一直到雍正三年她去世,这期间,雍正的所有孩子都是她生的。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,她为雍正添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。
雍正特别喜欢年氏,而且年氏的哥哥年羹尧在战场上多次立功。所以,雍正一当上皇帝,立马就把年氏提升为年贵妃,在后宫里,她就排在皇后后面。想当年在王府时,跟年氏一起当侧福晋的还有李氏,李氏虽然生了三个孩子,但也只被封了个齐妃,地位上还是比不上年氏。
而且,年贵妃的帽子跟皇后那拉氏的款式一模一样,都是三层金顶,上面镶了七只凤凰。只不过,年贵妃的帽子在金子用量上比皇后少了三两。按规矩来说,年贵妃虽然是贵妃,但终究还是妃子,应该用五只凤凰才对。但雍正特别宠爱年贵妃,所以就破例给她做了这么顶帽子。
年氏身子骨弱,加上连着生孩子,身体就大不如前了。到了雍正三年十一月,她直接病倒在床上起不来了。这时候,雍正得去景陵祭拜,这事儿非得他亲自去不可。但他心里惦记着年氏,所以急匆匆地从圆明园出发,一路赶到遵化。之后,他又马不停蹄地返回京城,忙着准备冬至祭天的事儿。
按照老规矩,斋戒那会儿,雍正本不该去关心疾病或吊唁丧事,但他因为年氏,破了这个例,心里一直惦记着她的病情,天天都得问上一问。到了十一月十五日,年氏的病更重了。尽管斋戒还没结束,雍正还是下命令,给年氏升了皇贵妃的位分。
年氏就这么成了大清头一个从汉军旗里出来的皇贵妃。
接下来的五天里,十九号那天雍正下了两道命令,剩下的日子他都没管国家大事,一直陪着年氏。熟悉雍正的人都知道,他是大清最勤劳的皇帝,能为了年氏连续五天不理朝政,真是挺不容易的。
雍正对年氏那是赞不绝口,评价相当高。
性格温和,行为端庄稳重。在王府时,对我十分恭敬谨慎,在皇后面前也是谦逊有礼,对待下人宽容和蔼......对太后的事情,她总是尽心尽力,礼数周全,确实能帮衬着料理好家事。
雍正为了年氏,甚至暂时放下了对年羹尧的处置。
年氏病得厉害那会儿,年羹尧早被削了所有官职,还被押到京城,关进了刑部的大牢。按那些大臣们的告状和商量出来的罪名,雍正本该立马把年羹尧给杀了。但雍正心疼年氏,怕她难过,就暂时没有动年羹尧。一直拖到年氏过世一个月后,朝廷里才有大臣敢重新提起处置年羹尧这事儿。
尽管雍正给年氏办了场高规格的葬礼,还特地让七位亲王贵族为她戴孝,可他还是因为这场葬礼的事处分了不少官员。有的官被直接撤了职,有的则是被降了级继续留着用。
雍正那时候的做法,跟乾隆在孝贤皇后走后干的事儿挺像。懂乾隆的人都知道,孝贤皇后不光是乾隆的原配,还是他心里头最爱的女人。孝贤皇后一走,乾隆伤心得不行,因为这事儿,好多朝廷大臣都遭了殃,被处分了。就连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,也因为这事儿,没了争皇位的资格。
雍正处理事情虽然没像乾隆那么严厉,但主要还是因为他失去了最爱的那个人,心里太难过才这样的。
尽管年氏出身于有罪大臣之家,可这并没妨碍她陪在雍正身边,一起被安葬。
要说起来,挺让人意外的,年羹尧犯了事儿被赐死了,但雍正对待他家里人可真是挺大度的。年羹尧他老爹年遐龄,一点没受牵连不说,等他去世了,还给他办了场风光的葬礼。
大哥年希尧被雍正提拔,在雍正时期坐上了左都御史的高位。
说到年羹尧的续弦爱新觉罗氏,她被送回了自个儿的娘家。
年羹尧的几个儿子,除了年富遭到处决,剩下的都归年遐龄来管教了。那些年满15岁的,虽说有过短暂的流放经历,但没多久就被叫回了京城,跟着爷爷一块儿过日子。
雍正心里,年氏不光是他的妃子,更是他这辈子深爱的女人。因此,他对年氏生的儿子也是疼爱有加。
【03年氏所生的三个儿子,雍正为其打破了太多规矩】
康熙五十四年那会儿,年氏迎来了她的头一个孩子,是个小公主,排行第四。可让人心疼的是,这小公主才活了三岁,就早早离开了人世。
康熙五十九年那会儿,年氏有了她的头一个孩子,叫福宜,这孩子是雍正的第七个娃。可惜,康熙六十年的时候,这孩子就没了,连两岁都没活到。
康熙六十年十月份,年妃给雍正生了第八个儿子,他们给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福惠。在年妃所生的三个儿子里头,福惠算是活得最久的一个了,可即便如此,他也只活到了雍正六年。
年氏因为连着生孩子又怀孕,身体早就变得很虚弱。而且,怀上皇九子的时候,正好是康熙皇帝去世那会儿,年氏身体受不了,孩子还没到足月就流产了,才七个月大。但雍正还是特别地给这个皇九子起了个名字,叫福沛,还把他记在了宗族谱上。
在清朝那会儿,如果皇子还没到三岁就没了,那就不会在家族谱上留名。而且,有的皇子生出来以后,皇上并不会马上给他们起名字,这得看他们老妈受不受宠。就像乾隆的那个第十个儿子,是舒妃叶赫那拉氏生的,这孩子三岁就没了,一直到死,乾隆都没给他起个名儿。
不过乾隆对孝贤皇后的宠爱可真是不一般。孝贤皇后的头一个亲生儿子,雍正爷亲自给起了名儿,叫永琏,那可是寄予了厚望。后来孝贤皇后又生了第二个亲儿子,乾隆也是早早就给取了名,叫永琮,心里还盘算着悄悄把永琮定为将来的皇太子。
年氏是雍正特别喜欢的妃子,所以孩子一出生,雍正就立马给取了名字。
年氏生的四个娃,全都没能养活,一个都没长大。其中最长寿的就是皇八子,他叫福惠。说起来,福惠原来还有个名字叫弘晟,但后来就给改了,一直叫到离世。
雍正当上皇帝后,按老规矩,亲妈是不能养自己的孩子的。但雍正为了年氏,破了这个规矩,让年氏来带福惠。可不幸的是,福惠才4岁大,他亲妈年氏就去世了。
通常来讲,要是皇子的亲妈没了,皇上就会给皇子找个养母。毕竟皇上每天日理万机,实在没空亲自照顾和教育孩子。就像道光帝特别疼爱的孝全成皇后生的那个皇子奕詝,孝全成皇后去世时,奕詝才十岁大。于是道光帝就让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来照顾奕詝。
年氏去世后,雍正没急着给福惠找个新妈,也没考虑让没孩子的孝敬宪皇后来带他,反而是自己上手,亲自照顾起福惠来。
这事儿跟康熙皇帝自己带大孝诚仁皇后生的老大胤礽挺像。孝诚仁皇后生胤礽时不容易,孩子一生下来,她没过多久就走了。康熙看着刚来到世上就没了娘的胤礽,心里头那个难受,又想起自己过世的妻子,于是就把对妻子的那份爱全放儿子身上了,亲自把胤礽拉扯大。
福惠才1岁大的时候,雍正皇帝就急着给他找了教骑射的师傅。按清宫的老规矩,皇子得满了6岁才会给配师傅。可福惠,1岁就有了这待遇,从这里就能看出,雍正对福惠那是真的疼爱,特别偏爱。
年氏去世后,雍正不管走到哪里,都会把福惠带在身边。
福惠才五岁大的时候,雍正就特许他可以用上那鹅黄色的数珠。到了分赏西瓜灯那会儿,福惠拿到了两对,这待遇,也就仅次于怡亲王胤祥和果亲王胤礼了。
福惠才7岁大的时候,雍正就给他配备了手下人。
因此,朝鲜的使者就琢磨,雍正皇帝心里头可能是想把皇位交给他的第八个儿子福惠。
雍正六年那会儿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这本书终于编完了。雍正皇帝一高兴,就给他的儿子们都送了书。弘历和弘昼拿的都是竹纸做的版本,可福惠,他得的却是特别珍贵的棉纸版,跟其他兄弟都不一样。
福惠这孩子身体弱,雍正皇帝虽然四处找大夫想办法,但还是没留住他。雍正六年九月,福惠就这么走了。年氏去世的时候,雍正已经很难过了,福惠这一走,更是让他心痛得不行,感觉心里有个结打不开。为了给福惠送终,雍正下令按亲王的礼数来办,结果在葬礼上,诚亲王胤祉居然还敢露出笑脸,这让雍正大怒,直接就把他给罚了。
福惠离世那会儿,弘昼和弘历,这两位皇爷爷心头的宝贝孙子,都还是光溜溜的小阿哥,一个爵位都没捞到。
而且,雍正又一次破了祖宗的规矩,这次是为了福惠。他下令不用按清宫里夭折皇子丧礼从简的老规矩来,而是要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做棺材,还额外加了引幡的仪式。
难怪乾隆会对福惠有这么高的评价:
我的八弟一直深受父皇的喜爱。
不论雍正多么疼爱年氏和她所生的三个孩子,他们最终还是都离开了雍正,这事儿成了雍正心里的一大遗憾。
但说实话,雍正没给年氏生的三个儿子取“弘”字辈的名字,难道真的是因为他特别宠爱年氏吗?
其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罢了!
【04 结语】
皇子出生后,并不会立马就定下名字,就算立马起了名,那也不一定是正式的大名,有可能只是个小名。咱们瞅瞅康熙前九个儿子的名字情况:
第一个孩子是由荣妃马佳氏诞下的,名叫承瑞。
孝诚仁皇后生育的第二个孩子,也就是她的嫡亲大儿子,名叫承祜。
老三是由惠妃纳喇氏生的,取名叫承庆。
老四赛音察浑是荣妃生的,名字是孝庄给起的,他还是康熙所有儿子里头唯一一个用了蒙古名的。赛音察浑,就是“好柱子”的意思,这说明康熙和孝庄对这个娃子寄予了厚望。
老五是惠妃所生的保清,他还有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,就是康熙重新排序后的皇长子胤禔,而保清,就是胤禔小时候的小名。
荣妃生的第六个孩子,就是长华。
皇太子的真实身份是孝诚仁皇后生的第七个孩子,小名叫保成,大名则是胤礽。保成就是大家熟知的皇太子胤礽。
荣妃生下了第八个孩子,取名叫长生。
第九个孩子万黼,是由那拉氏这位尊贵的女子所生育的。
康熙爷的前九个儿子里,除了老五和老七,其他都早早没了。康熙爷一看,就重新排了排辈分。这么一排,原来的老五就变成了老大,也就是胤禔;老七,就变成了老二,也就是胤礽。从胤禔开始,康熙爷后面生的儿子,名字里都带了个“胤”字。
其实吧,要说在康熙皇帝动手给皇子们重新排辈分前,爱新觉罗家还是照着满族没进关时候的老规矩,给皇子起名儿并不讲究辈分。咱们瞅瞅顺治皇上的那几个儿子:
皇上的第一个儿子叫牛钮,他没能长大成人,早早就夭折了。但这个孩子很特别,因为是顺治帝和他的初恋情人,也就是庶妃巴氏生的。因为这个原因,顺治帝亲自给他起了“牛钮”这个名字。
福全是皇上的二儿子,我之前写过一篇讲康熙他二哥福全的故事。结果有人就好奇了:顺治帝的儿子咋叫福全?毕竟顺治帝自己叫福临嘛,还以为是我把名字弄混了。但其实真没错,顺治帝的二儿子就是叫福全。那时候满清的皇子取名,还遵循着入关前老祖宗的老规矩,名字里不讲究辈分那一套。
康熙帝的第三个儿子,就是玄烨。
董鄂妃生的那个皇四子,因为早早就没了,所以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。后来,他被追封成了和硕荣亲王。
皇上的第五个儿子,就是大家知道的恭亲王,他叫常宁。
皇六子名叫奇绶,就是这么简单直接。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有一大堆复杂的称号或者别名,奇绶就是他的名字,清晰明了。在宫里,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位皇子,名叫奇绶,皇六子就是他的身份。没有多余的修饰,也没有花哨的词汇,奇绶这个名字,就像他一样,实实在在,直截了当。
皇上的第七个儿子,被封为了和硕醇亲王,他的名字叫隆禧。
皇八子的名字叫做永干。
康熙皇帝,在成功入关后成了第二位坐镇中原的君王。随着时间推移,他接触汉文化越来越多,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深。因此,他决定按照辈分来给自家的皇子们起名。
康熙的娃们,全都是“胤”字这一辈的。
康熙的孙子们,他们都是“弘”字这一辈的。
康熙的玄孙们,都是“永”字这一辈分的。
接着往下数,就是绵字辈、奕字辈、载字辈、溥字辈的人了……
懂点清朝历史的人应该知道,满清的皇上在皇子出世后,一般不会急着给起大名。要是这皇子是他特别宠爱的妃子生的,一时半会儿想不出好名字,那就先随便起个小名叫着。等到皇子长大点儿,再正式起个要记入族谱的名字,这种情况也挺多见的。
年氏是雍正特别喜欢的女人,她生的儿子们,雍正早早就给起了小名,像福宜、福沛、福惠这些,都是雍正对儿子们的爱称。但遗憾的是,福宜和福沛都没能活到三岁,所以也就没机会再有别的名字了。至于福惠,雍正原本给他起了个大名,叫弘晟,是按照家里的辈分来取的。可后来,雍正又把名字给改回了福惠,而且一直到福惠去世,雍正都没再给他改过名。
因此,年氏所生的三个儿子,他们的名字跟雍正其他妃子生的皇子名字差别挺大,看起来并没有遵循辈分来起名。